薩提爾原是一位女士維琴尼亞‧薩提爾(Virginia Satir)的名字,美國著名的〈人類行為〉雜誌譽她為「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」,後來以其名字命名的一種成長模式。
薩提爾模式(The Satir Model)最早以先常運用家族治療,建立在人都有改變、擴展與成長的能力基礎上,相信「改變永遠是有可能的;即使外在的改變有限,內在的改變仍有可能的。」在心理諮商環境中,諮商師透過這樣的信念,協助案主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;在教學環境中,薩提爾的信念亦可以幫助教師覺察自己、了解學生行為背後的需求,與學生建立心關係,進而發揮教師「人師」的影響力。
與人的相遇中,我們常以為自己所接觸到的便是全部,然而常只是經歷了其中一部分而已。瞎子摸象的故事中,四個瞎子以偏概全的認為自己摸到的耳朵、象腿、身體、尾巴就是大象整隻大象,教學環境中類似的情境常出現,我們常假設了自己所看到的可能是學生的整體。新學年段的編班會議後,拿著手上的名單,詢問過去中低年級的老師這個學生的樣貌,形成了對此學生既定的假設-也許他是搗亂的、不交作業、上課愛說話。但當我們真正接觸到學生、彼此較為熟悉後,若用心聆聽與觀察,我們甚至能看到判若兩人的同一個學生。薩提爾成長模式中,提醒我們常忽略了人有很多的面向,能看到人的不同樣貌,聆聽這樣貌的聲音、影像和這個影響的故事,看見內在寶藏,方能和人建立連結,進一步協助轉化。
小蘇在教室是個令人頭痛的麻煩人物,有很強的戒備心,尤其當同學不小心碰到他的東西、身體時,常常直接以肢體回擊。某次家訪中,意外看見在班上像獅子般逞威的,在母親身邊卻如同小貓一樣的溫馴。訪談中得知從小爸爸就不在身邊,小蘇被賦予「保護媽媽」的重要任務,小小心靈中為了信守對父親的承諾,當外人靠近媽媽,小蘇便出現許多攻擊行為,為的是保護一個家。當確認了他的外顯行為(攻擊、戒心)是為了完成內在的渴望與需求後,便能透過積極的對話與同理協助他重新界定自己的行為,協助其覺察內在的規條「保護媽媽的方式就是回擊」、「靠近我的人都是想要傷害我的人」,整合其能力「我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」、「我不是想要傷害人,只是正在找方法」,進而協助其作出更好的選擇「在OO的情況下,我可以選擇以OO不傷害到別人的的方式讓自己感覺安全」。
運用薩提爾模式「發現內在資源-接納與轉化-整合再建構」,在班級中,看見學生的內在資源,幫助其接納如其所是的自己,使之與自己生命力連結,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自我價值感,教師的自我價值感也與焉產生。
- Aug 16 Wed 2017 10:37
【文章發表】(臺北市教育e週報第829期)薩提爾成長模式(The Satir Model)在班級經營中的運用-看見學生內在資源,提高自我價值感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